工業區在台灣
工業發展對台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濟發展產業,近年來的 GDP 約佔台灣總 GDP 的 35%(附註1 國家發展委員會-重要統計資料手冊),而目前全台工業區共有 204 個,分布數量以北部為最多,佔地面積則是中部最多(如下圖),工業區包含了工業局開發完成之產業園區、中央部會開發之工業區(科學園區、生醫園區、農業生技園區、環保園區、加工出口區等),以及地方政府與民間所開發的工業區。(附註2 工業區介紹-經濟部工業局台灣工業用地供給與服務資訊網)
工業區工廠因為種類多元複雜,排水量大,水質不易掌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制定的水汙染防治法是管制下水道法規定且設有聯合污水處理廠的工業區,必須要有排放許可證。
工業廢水處理流程可參考【工業廢水處理流程】
各工業區依據產業特性有各自放流水標準,工業區污水處理廠的放流水,要符合放流水標準後能排放到地面水體,如果未符合標準最高可處分新台幣 2000 萬元。(附註3 水質保護網)
工業區廢水處理方式
目前管制的工業區都有聯合汙水處理廠,但各工廠還是需要依照廢水特性,訂不同的污水處理標準,例如有重金屬的工廠會訂重金屬的管制,工廠要自行處理這部分並符合水質標準,防止濃度過高,聯合汙水處理廠可能沒有辦法處理。
工業區廢水標準
從 110 年 1 月 1 日開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實施加嚴及新增放流水標準,詳細增加的項目與標準內容可以參考【110年放流水標準加嚴及新增管制項目】
工業用水與限水的關係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表示, 2020 年因為沒有颱風侵台,導致水庫儲水量不足,2020 年底逐步實施限水政策(附註4 經濟部水利署-今年下雨少一起度難關),而工業用水量,在限水第三階段當中,會減少供應工業用水的 5%-20%,因為產業地區分布的關係,以中部的工業區用水量是最大的(附註5 工業用水量統計報告),而儲水量不足較嚴重的地方是桃園以南到中部地區(如下圖),這些地區需要更重視廢水處理的回收再利用。
製圖參考(附註6 水利署中文版全球資訊網-水情燈號)
在這次缺水措施可以看到,做廢水處理的原因不只是減少環境汙染、避免因未達到放流標準而受罰,同時在氣候的異常情況下,間接影響了工業日常的運作與經濟發展,工業區做好水資源管理並回收再利用是一個重要的環境議題。
參考資料
1.國家發展委員會-重要統計資料手冊
2.工業區介紹-經濟部工業局台灣工業用地供給與服務資訊網
3.水質保護網
4.經濟部水利署-今年下雨少一起度難關
5.工業用水量統計報告
6.水利署中文版全球資訊網-水情燈號